C13:隐性边界与增长极限!
说明:本文是4年前的2019年发的,配合当下的审查规则,改写后存档。
有时候人一辈子就是在等一个机会,一个族群需要几代人才能等到一个机会。我们经历了70年的社会升级和连续40年的经济增长,几代人都一直活在增长的周期之中,因此,周围的反馈会让所有人产生一种幻觉:无限美好的风光就在前方,一切都是可以期待的!
如果你在地上画一个圆,用直线去切割。第一次切割,只需要4条直线就能切走这个圆绝大部分的面积。第二次切割,则需要用8条线,切割到的面积不足第一次切到的1/4。以此类推,越到后面需要用到的直线条数会成倍增加,而能切到到的面积则成反比减少!
1940年香农写出那本《通讯机制的数学原理》的时候,互联网通讯研究中最大的那块面积就已经被他切走了,接下来的80年中的所有努力都是在切割他剩下的那点边角料。1776年亚当.斯密的《国富论》出版后,经济学开始成为独立的学科,这个学科的绝大部分也已经被他切走了,剩下数百年间所有政治家的实践和经济学家的研究都是在剩余的边角料中做更细微的切割!
世人存在一种错误的直觉:认为科技、商业、社会、个人的发展会持续上升,只要找对方法,就几乎能够让增长无限延续下去。事实上,任何增长都有其边界,增长的极限是能量守恒:在一个网状结构中,每增加一个节点,会增加一倍的相互连接。这种翻倍增长的连接数必然产生更复杂和智能的结构。这个推论激发了人们对互联网的无限遐想,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人工智能的恐惧。然而,大家都本能的忽略了另外一个层面的事实:多出一倍的连接是需要能量来维持的!也就是说,这个网状结构体中虽然只增加了一个节点,但整个结构的有序运转则需要在现有基础上多消耗一倍的能量才能维系得住——能量从哪里来?即便是在上面编织出更密集的连接和更智能的结构,没有底层能量的支撑,又如何能维持得下去呢?
边界
早些年极力吹捧互联网,强调连接,甚至形成了所谓的互联网思维和风口论。任何新事物一开始都处于跑马圈地的空白状态,当互联网和智能手机作为新事物进入千家万户的时候,一个线上应用的获客成本几乎为零。然而,当空白都被填满之后,在线上获取有效客户的成本也逐渐与线下的获客持平。电商作为新事物,很长一段时间之内都处于弱监管,甚至无监管的野蛮生长阶段,与线下店面的成熟商业模式比起来,不仅不需要仓储和门店的开支,甚至无需缴税——这恰是同样的产品线上能卖得更便宜的主要因素。成本可以转移但不会消失。越到后面,电商不仅有监管,也必须要交税——许多空白期被转移的成本就会逐渐回来。能量守恒,物极必反,一旦结构性落差被填平,狂飙突进就会逐渐变成精耕细作。整个行业也会从野蛮生长逐渐转变为巨头垄断和加速兼并的状态。
真正的增长取决于对资源利用率的提高和能量转化能力的增强。结构性的扭曲被发现的那一刻,增长会瞬间迸发,但瞬间拉起的曲线越陡峭,回落就越快,后续低迷的修复过程也更加的痛苦和漫长... 包括科技、金融和组织手段在内的一切工具不过是加快了进度而已——以前的增长曲线是一个乌龟背,现在的增长曲线是一个鲨鱼脊,如此而已!
一辆车如果要换一个更好的发动机就需要配备更好的刹车系统,更好的底盘结构,更好的传动系统——最后差不多需要全都升级一遍,否则,这辆车没法正常行驶——这就是结构自身的内在制约,也是边界之所在!
基于信用货币体系的金融手段可以把未来的钱拿到当下来解决问题。表面上看起来可以一致负债,反正未来永无止境,未来的钱也就可以无限提取。事实上负债也存在隐性的瓶颈:当债务总量乘以利率所得出的利息少于当下经济活动所能创造的增量之时,就会陷入恶性循环且必然导向崩溃的债务泥潭——这就是无限中隐藏的有限边界!
守恒
为什么中东持续的动荡?因为他们的整体社会产业状况和利用资源的能力与70年前没有任何本质的区别,但人口却增长了好几倍。低效率的农业生产方式不足以承载新增的海量人口,所以打战就变成了年轻人最好的就业方式——不管为谁而战,不管以什么名义相互杀戮。总之,只要能打起来就不会失业了!所有的动荡都源于“能量”不足以支撑维持“系统”有序运转所需要的消耗。所以,处于这种结构中,不管谁来点这把火,都必然会触发动荡、毁灭、坍塌,直至将多出的人口消耗殆尽,重新退回到与资源利用率相匹配的规模!
要改变这种身处修罗场中的状况需要有额外的力量提供能量。譬如,资金、技术、产业、组织方式和认知能力的输入,从而改变原有结构,快速提升社会资源利用率,从而能攫取足够能量维系当前规模的有序运转。天朝过去四十年就得益于此,苏联前三个五年计划能快速完成工业化也得益于此——西方的经济危机为苏联输入了大量的资金、技术和专业人才:仅美国1929年就有10工程师移居苏联!
用直线切割一个圆,最开始那几下能切掉绝大部分的面积——这往往给人造成一个错觉,认为自己掌握了上帝的钥匙,并在这种预期下逐渐迷失。结构的打破如果源于外部落差的挤压,一旦内外落差逐步被填平,高速增长的动能就会逐渐熄灭。此时此刻,除非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形成内生的驱动力,否则维系有序的成本只会越来越高并最终难以为继!
乏力
印钱的单位指责地方过度负债,最后要让自己背锅,造成太多烂账。花钱的单位指责金融系统为了私利,设计一堆复杂度超出地方能力范围的金融产品,引诱地方超支和负债。印钱的单位指责花钱的单位没有执行中枢去杠杆的决策,金融系统在去杠杆,遭受巨大损失,而地方和相关企业不仅没有淘汰过剩产能,还在加杠杆扩张规模。花钱的单位则反过来指责:货币国际化止步不前,汇率一塌糊涂,资本市场血流成河,融资艰难… 两个经济的核心部门跳出来相互甩锅。可见,增长的动力有些力不从心了!
土地融资模式与城市化进程相互交织,在这个过程中,不仅催生出一个举足轻重的房地产行业,也拉动了中下游一大堆产业,同时为地方提供了稳定的收入来源。围绕着土地融资衍生出来的相关金融产品也多如牛毛,它们在某个阶段解决了某些棘手的问题,同时也让相关各方获利颇丰,从而形成了烈火喷油的态势。凡事物极必反,但是,所有参与方都能从中获利的事往往更容易形成相互裹挟的漩涡,难以及时调头。时来上下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最大的不自由就是各级主体的债务总量和社会管理成本都居高不下!但已成猛虎下山之势,想改弦更张也没那么容易。否则,也不至于出现两个核心经济部门公开相互指责的局面。
在30年前,投资100块钱的回报率是30块,但到了2013年之后,100块钱的投资回报率只有7块了!那是因为跑马圈地的空白之处越来越少了,所有需要精耕细作的成熟领域,其投资回报率都必然会逐渐下降。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个社会的资本密度在升高。但技术密度和产业密度还没有能够向上突破。也就是说,新的增长空间还没有能打开!这也是为什么在类似于互联网这样的新兴产业中出现了35岁职业瓶颈的现象。这种现象意味着相关产业深度不够,不需要从业人员对行业进行深耕。一个有足够深度的产业,丰富的经验绝对是一种优势。如果这个行业本身还很浅,经验积累的越多反而没有意义,甚至不划算!
转折
鸡蛋从外面打破是一种食物,从里面打破就是一个全新的生命!无论是科技树升级还是组织度跃升,从里面摧毁结构的力量需要时间和成本来积蓄,同时,也需要放弃一些东西去弃子争先。大多数情况下,不到山穷水尽,走投无路,无法及时止损,更别说未雨绸缪。一旦身处绝境,又会像没头的苍蝇,处处应急反应,陷入恶性循环。
生命体处各种各样的结构之中,结构有其内在约束力。置身其中者无论挣扎与否,都会被一种无形的力量推着往前,一步一步走向失控的深渊。无论是个人的生活还是社会的发展,一切有有效的行为都是为了摆脱这种会导向失控的裹挟力量。
任何生存结构都是一个修罗场,增长有其极限。因为资源有限,而转化能量的瓶颈无法轻易突破,不可能让所有人都一直享受水涨船高的红利。生存竞争必然会导向周期性的失衡。生存本身就是一种残酷的竞争,局部不死,整体就会死!止损和忍耐不仅一种逆流而上的勇气,更是一种脱颖而出的能力。无论个人还是国家,如果不能在前浪势微之前形成新的浪潮,终将会被无形的力量裹挟着奔向悬崖。
在过去的30年中,我们培养了大量高学历的人才,但我们的相关产业缺乏深度无法消化这些人才,只能让博士去教中学生,让硕士去送外卖。就如同俄罗斯的半导体产业和互联网产业都极度不发达,而高校的教学水平又非常高,尤其是在数学方面。如此一来,培养了大量的数学人才,却没有相应的产业和岗位能消化掉,所以,俄罗斯的数学天才们只能去当黑客挣钱——这本质上是一种对人才的浪费,也是对社会教育资源的浪费!
如果现有产业增长乏力,为更高级别的产业所准备的人才和积累的经验都会变得毫无价值。事实上,真正需要做的不是减负和分流,而是要向上突破产业的深度和高度并创造更多高薪岗位去消化掉这些人,并利用这些人和相关更能创造增量的产业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而不是在现有模式增长乏力的情况下让他们为了生计去降级使用自己。
维系秩序需要持续消耗能量,而构建新秩序需要消耗更多能量。资源不能均摊,必须集中使用,不必什么人都照顾到,必须要有所舍弃,有所牺牲。一旦整体被裹挟着陷入消耗,只会进一步降低内部突破完成结构重塑的可能性,从而更加无法切换到新浪潮的赛道!
研习《结构学》,加入觉悟社:所有付费、被封和不公开内容都在,每天25块,还能挣回来,下注标的获取需满足条件及时查看更新。公众号发消息:觉悟社